1、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2、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論語》
3、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矩。”《論語》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7、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論語》
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
9、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
10、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11、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論語》
12、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論語》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14、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
15、子夏曰:“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
16、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18、子曰:“仁遠(yuǎn)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
19、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
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論語》
2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2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2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
25、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
26、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27、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
2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
29、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30、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31、子曰:“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論語》
32、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3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3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35、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36、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37、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
38、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論語》
39、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dú)馕炊ǎ渲谏?及其壯也,血?dú)夥絼偅渲诙贰<捌淅希獨(dú)饧人ィ渲诘谩!薄墩撜Z》
4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所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
41、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xué)文《弟子規(guī)》
42、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弟子規(guī)》
43、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zé)須順承《弟子規(guī)》
44、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現(xiàn)能《弟子規(guī)》
46、衣貴潔不貴華上循份下稱家《弟子規(guī)》
47、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弟子規(guī)》
48、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弟子規(guī)》
49、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弟子規(guī)》
50、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弟子規(guī)》
51、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弟子規(guī)》
52、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yuǎn)以漸躋《弟子規(guī)》
53、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眥《弟子規(guī)》
54、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弟子規(guī)》
55、聞過怒聞譽(yù)樂損友來益友卻《弟子規(guī)》
5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詩經(jīng)》
57、言之無文,行而不遠(yuǎn)。《左傳》
58、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zhàn)國策》
59、亡羊而補(bǔ)牢,未為遲也。《戰(zhàn)國策》
60、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戰(zhàn)國策》
61、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周易》
62、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周易》
63、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64、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禮記》
6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道。《禮記》
66、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禮記》
67、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
68、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69、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
70、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
71、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
7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7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74、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7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76、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77、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
78、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荀子》
79、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
80、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
81、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8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8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8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85、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孫子兵法》
86、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87、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商君書》
88、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
89、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90、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禮記》
91、窮當(dāng)益堅,老當(dāng)益壯。《后漢書》
92、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后漢書》
9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
94、功不可以虛成,名不可以偽立《答賓戲》
9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
96、士別三日,當(dāng)刮目相待。《三國志》
97、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三國志》
98、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志》
9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
100、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