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幼兒良好的健體習慣
來源:qfjy 發表日期:2012-3-19 15:27:38 瀏覽量:4049次
文章摘要: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是世界衛生組織界定健康概念的三個基本涵義。因此,引導幼兒學習掌握強身健體的方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注重心理衛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使幼兒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應成為幼兒園幼兒健體的主要內容。 一、加強身體鍛煉,增強幼兒體質身體鍛煉是實施幼兒園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
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是世界衛生組織界定健康概念的三個基本涵義。因此,引導幼兒學習掌握強身健體的方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注重心理衛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使幼兒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應成為幼兒園幼兒健體的主要內容。
一、加強身體鍛煉,增強幼兒體質
身體鍛煉是實施幼兒園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遵循幼兒的生長發育規律和體育活動規律,以增進幼兒健康為主要目標,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結合陽光、空氣、水等自然因素和安全、衛生等措施,鍛煉幼兒的身體,增強幼兒的體質,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
在幼兒園中組織幼兒身體鍛煉,要注意不同年齡的幼兒要不同對待,鍛煉要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并要結合季節特點控制幼兒活動量的大小。
在幼兒進行身體鍛煉時,要注意將訓練幼兒的基本身體動作(主要是指走、跑、跳躍、投擲、平衡、鉆爬、攀登等)、基本身體素質(速度、力量、耐力、柔韌、靈敏等)和基本體操同時進行,不可偏重哪種內容,以免影響幼兒身體的和諧發展。在幼兒進行身體鍛煉時,教師一定要給予正確示范,并要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使之不斷鞏固提高。
幼兒身體鍛煉主要通過正規的體育活動和戶外體育活動、體育游戲、早操、散步、遠足、幼兒運動會等形式來完成。如春暖花開的季節,可以組織幼兒去郊外遠足,快走與慢走、快跑與慢跑以及跳躍交替進行,既訓練了幼兒的基本動作,又訓練了幼兒的速度、耐力等基本身體素質,還培養了幼兒吃苦耐勞的精神,鍛煉了幼兒堅忍不拔的毅力,更使幼兒欣賞了大自然的美好景物、增長了知識,比單調枯燥地訓練更能調動幼兒進行身體鍛煉的積極性。
在組織幼兒身體鍛煉時,還可以利用幼兒爭強好勝的心理,在不影響幼兒安全的基礎上用比賽的形式來進行。如學習了一套幼兒徒手操,在多次訓練的基礎上,可以將幼兒分成小組進行表演賽,以檢測幼兒的掌握情況,有助于調動幼兒練習的積極主動性,鼓勵幼兒同伴間要團結友愛、互助合作,教育幼兒正確對待輸贏。
另外,在學習了一些基本動作后,主要通過游戲的手段來練習,如為了訓練幼兒的跳躍動作,可以用兔跳、青蛙跳、小鯉魚跳龍門等方法來訓練,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組織幼兒參加身體鍛煉活動,重要的是在鍛煉身體的同時,要使幼兒熱愛鍛煉,抱著積極的心態來鍛煉。
二、增強安全意識教育,提高幼兒自我保護能力
孩子年幼無知,沒有生活閱歷和經驗,他們不僅不知道什么地方該去、什么地方不該去,不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知道哪些東西能玩、哪些東西不能玩;而且在好奇心驅使下,越是成人禁止的事情越要去嘗試,越是有危險的事情越要去體驗一下,往往會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教師要注意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通過講故事、看電視或情景表演等,讓孩子親眼目睹不注意安全而導致的災難,了解做一些危險的事情的后果,明白成人制定規則的好意,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如為了讓孩子了解不要在不安全的地方鍛煉身體,可以組織幼兒觀看在不安全的地方鍛煉身體(樓頂上追逐跑步、陽臺上蕩秋千、馬路上踢球等)而受傷害的錄像片,使幼兒明白安全的重要性。
在幼兒具備了安全意識后,要訓練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教育幼兒一旦真正遇到危險也不要驚慌,應機動靈活地處理。在平時,要教給孩子一些自救技能(玩耍時,不小心受了傷,要及時向他人請求幫助;在街上遇到壞人時,要向人多的地方跑或向警察叔叔求援,等等),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人為地設置一些問題情景,引導孩子設想出各種自救的方法,以訓練幼兒的自我安全保護能力。
三、珍惜幼兒的成長欲望,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
兒童的成長是一種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社會化過程,在其成長過程中是否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關系到他們的一生。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認為,心理健康的表現是沒有心理疾病,而且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對于孩子來說,心理健康表現在不同的方面,其內容也不相同:在學習方面的心理健康應表現為能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并增進體腦發展,保持與現實環境的接觸,排除不必要的憂慮,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人際關系方面的健康心理應表現為能了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能客觀地了解并真誠地對待他人,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現為能夠正確地評價自己,擴展自己的生活經驗,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確立目標,具有自制力。專家們認為,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就是能有意識地調節、控制和發展自己的各種心理能力,如與社會交往的能力、適應生活環境的能力、耐受生活打擊的能力、情緒適度表達的能力、受打擊后心理康復的能力,等等。
作為教師,要珍視孩子好學好問、嘗試施展自己的才能、使自己成長起來的欲望。如他們一旦學會站立,就總想站著;剛剛學步,就想四處奔跑;學會說幾句話,便說個不停……孩子們的這種成長欲,是他們成長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也是他們成長的內在動力,常言說: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在日常生活中精心培育孩子們的成長欲望,可以適時地給予孩子一些成功的感受,讓其體驗成功的樂趣,進一步激發起他們的進取心,使其心理健康成長,切記不可挫傷其上進心,使其形成心理壓力。
如幼兒期是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孩子想說,但有時怕說不好,不同的孩子發展水平也不同,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利用課堂提問使不同的孩子都得到發展。如比較簡單、答案直接的問題讓膽小或語言表達欠佳的孩子回答。比較復雜、需要概括總結的問題讓大膽或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回答。讓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地發展。
總之,幼兒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良好健體習慣的形成,其中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的形成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孩子們吃的食物應以米、面、谷類為主食,以魚、肉、蛋、奶、蔬菜、水果等為輔食,不斷變換飯菜的花樣,使其色、香、味俱全,避免孩子挑食、偏食。每天要制定代量食譜,將幼兒需要的營養量分配到幼兒的飲食中,保證每個孩子每餐攝取足夠的營養。另外,每天要保證吃一定量的水果,孩子們吃的水果主要根據季節和市場供應情況來定,一般有蘋果、西瓜、葡萄、香蕉、橘子、杏、桃、梨、山楂、西紅柿、獼猴桃等等。只有每天保證吃下足夠身體發育的營養,再適當進行鍛煉,孩子才會健康茁壯地成長。